(一) 十三行博物館
2002年「台灣建築獎」的得主。
十三行博物館包括建築物及廣場共約四公頃,室內面積約六千多平方公尺,主要為「重返十三行」常設展。觀眾從站在館外,觀賞本館建築時就已經進入「重返十三行」的展示情境中了。分別象徵山與海的建築群、及特意設計成傾斜不正的八角塔,以高聳大片尖銳角度的清水模牆面呈現,隱喻考古現場無法還原的情境,營造出搶救十三行遺址當時的情境。展場內以劇場形式,讓觀眾走進十三行、體驗十三行。當然,最重要的是展出十三行遺址出土各項重要文物,包含作為本館視覺標示系統,台灣獨一無二的「人面陶罐」。另外,館內亦設有特展廳及提供學童動手作,活潑有趣的考古學習體驗室。(資料來源:十三行博物館)
(二) 剝皮寮
想到剝皮寮參觀,除了因為這條老街的吸引力外,也因為想看看別人是如何活化歷史建築及辦展覽。想到那時候在西邊街的工作,就會為那幢可愛的後座建築被蹧蹋而婉惜。
剝皮寮在1945年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預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,因此意外被完整保留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2003年8月成立剝皮寮古蹟保存再利用的經營團隊-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。2004年,該街東段部分整修成歷史街道區,不過緊鄰該國小的西段部分,仍維持頹圮的老舊建築模樣。(資料來源:維基)
2 則留言:
原來台北都有這些地方,這兩處我都很喜歡,有機會都想去
仲有幾個地方我都想去.......
發佈留言